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123读书网 > 现代都市 > 穿越:抢了皇位后,我带大明起飞番外

穿越:抢了皇位后,我带大明起飞番外

生椰拿铁yyds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穿越:抢了皇位后,我带大明起飞》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,朱允熥朱元璋是作者“生椰拿铁yyds”笔下的关键人物,精彩桥段值得一看:穿越大明,我成了尴尬的皇子。因为,我是太子的嫡二子,本该牛逼轰轰。却没想,我母亲死了,侧妃上位成了正室。比我大的庶子有了嫡出名分,压我一头。而我的嫡长子哥哥已死,太子父亲也死了,这咋玩?什么,明太祖提前死了,这是我的机会啊。我火速抢走皇位,开始为国效力。谁知道,我那死去的皇爷爷复活了!...

主角:朱允熥朱元璋   更新:2025-05-01 06:32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穿越:抢了皇位后,我带大明起飞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生椰拿铁yyds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穿越:抢了皇位后,我带大明起飞》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,朱允熥朱元璋是作者“生椰拿铁yyds”笔下的关键人物,精彩桥段值得一看:穿越大明,我成了尴尬的皇子。因为,我是太子的嫡二子,本该牛逼轰轰。却没想,我母亲死了,侧妃上位成了正室。比我大的庶子有了嫡出名分,压我一头。而我的嫡长子哥哥已死,太子父亲也死了,这咋玩?什么,明太祖提前死了,这是我的机会啊。我火速抢走皇位,开始为国效力。谁知道,我那死去的皇爷爷复活了!...

《穿越:抢了皇位后,我带大明起飞番外》精彩片段


“他娘的!谁!”蓝玉回头,怒道。

看到的却是朱允熥……

一身月牙白绸布衫,温雅如玉的形象,和钳住他右手的力道显得极为违和——果然是能射出那一箭的人。

蓝玉蹙起眉头,不解道:“允熥?你拦着我做什么?原本斩下这一剑的,应该是你才对!”

朱允熥淡淡地摇了摇头。

“他们的确该死,但不是现在。”

“现在我在朝中根基未稳,甚至连龙椅都还没摸到,想要顺利稳当地坐上那个位置,不能授人以柄。”

蓝玉面露一丝恍然之色:“你担心那些臭儒生?这些人确实跟苍蝇一样,能烦死人!不过你不用担心,敢乱嚼舌根,咱帮你杀了他们就是!”

他是个杀胚。

解决问题的方法,向来就是杀杀杀。

朱允熥面上露出一丝无奈,解释道:“舅爷,你能杀了朝堂上的文人,能杀了天下百姓吗?”

顿了顿,他又反问道:“不知我皇爷爷喜不喜欢这些文人?”

蓝玉蹙眉回想了一下,摇了摇头。

在蓝玉的印象中,老爷子的确不喜欢这帮人,却还是在费尽心机地招揽天下读书人,甚至有时候在朝堂上被这些文人气到了,却能忍住暴脾气不杀人!

“这就对了。”

“我知道舅爷不喜欢听这些弯弯绕绕的道理。”

“但有一条,皇爷爷的杀伐手段如何?皇爷爷管理国家的能力又如何?他不做的,自然有他的道理。”

“文人刻板、认死理,但治国安定天下,却离不开他们。”

朱允熥知道蓝玉理解不了文人对天下民心安定的作用,只能用蓝玉能理解的方式迅速解释了一遍。

蓝玉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包括常升等大部分淮西武将皆是如此,不自觉地便收敛了眸中的杀意。

心里就一个感觉。

嗯……还是想不太明白。

但是,你说得好有道理,我竟无法反驳??

“嗐!!”

蓝玉没办法,只能气呼呼地把手中的长剑“哐当”一声丢在地上,金石交鸣之音锐利刺耳……

人群之中,会宁侯张温却是忍不住暗暗端详起了朱允熥。

他虽也是立功无数的武将,可他在战场上更擅奇谋,平日里也是这群人里最沉默冷静,看得最透彻之人。

即便是在“蓝玉案”中被牵连,也只是因为一个“卧室中所用器物僭越”的罪名,可见连锦衣卫想搞他,都实在找不到其他适合牵连他的罪名了。

而此时。

在乾清宫陷入沉默的时候,张温越是端详着面前这个云淡风轻、神情自若的少年,心中便越是骇然。

年幼丧母丧兄,在处心积虑的继母眼皮底下隐忍十数年。

一朝露出锋锐,便迅雷不及掩耳,只靠一个蓝玉,就能在一夜之间把他们这些人全部拉上了自己的船。

明明一直藏锋,却在调遣兵力、稳定政局方面如鱼得水。

最恐怖的是。

受尽欺凌隐忍了这么多年,一朝扬眉吐气,居然还能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,冷静、理性、格局……

这份心性,万中无一!

「大明有这样一位君主,至少能保证往后几十年的繁盛!」

张温虽然混迹于诸多淮西武将之中,并未过多冒头,但心里竟是已经开始渐渐对眼前这位十几岁的少年信服。

当他意识过来的时候。

连他自己都惊到了。

只能在心中暗道:「大概是自小受人欺凌白眼,才锻炼出来这份韧劲和与年龄不符的稳重吧……」

顿了顿。

张温站出来提醒道:“三殿下所言有理,吕氏和朱允炆现下确实不能随随便便给杀了。”

“只是如此,摆在咱们面前的,就又是个难题了。”

“这段时间以来,老爷子常带着朱允炆处理政务,出入奉天殿,似乎有意于封朱允炆为皇太孙,而朝中的文臣武将几乎都已经在心里默认了这一点。”

“只要朱允炆活着,站在他身后的,诸如黄子澄、齐泰之流便绝对不会放弃努力,这同样会给三殿下带来巨大的阻力和后患。”

闻言。

在场诸多淮西勋贵都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。

除了蓝玉和常升二人,其他大部分人对吕氏母子的杀意,都是由于这个原因——他们现在站在一条船上,阻碍朱允熥也就是阻碍了他们的荣华富贵。

片刻后,所有人的目光落在了朱允熥身上。

虽然他们都是些老家伙了,走过的桥比朱允熥吃过的盐还多,但在这时候也不得不下意识地承认,处理这种事情,还得看朱允熥的说法。

朱允熥面上神色依旧云淡风轻,缓缓开口道:

“这有何难?东宫二殿下重病,国不可一日无君。但新帝感念兄弟情谊,加封亲王尊位,派人悉心照料,太医日日问诊,流水样珍品药材送进亲王府去,只盼着二哥能够好起来。”

这一点,他当然早就想好了的。

同样一件事情。

换个说法,意思就全变了。

说起来,这也算是朱允炆自己给他自己安排的出路。

毕竟在历史上,朱允炆对朱允熥就是这么做的——给朱允熥封为亲王,却不允许他去就藩,表面尊荣加身,实际上则是软禁在京城——约莫就是黄子澄或是齐泰之流给他出的好主意。

而历史上的朱允熥并不像现在的他。

提前就知道会出现靖难之役,知道未来朱棣会成功,还有“当二五仔去给朱棣开城门”这种操作。

所以在朱棣上位之后。

先是被夺了尊号,过不久直接被废为庶人,丢到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去了,当了十几年庶人最后还暴毙了。

现在朱元璋提前嘎了。

这滋味给朱允炆尝一尝倒是也刚刚好。

“啥意思?咋还要给这小子加封亲王?”蓝玉第一个表示不理解并反对,大明亲王什么神仙待遇?见过恩将仇报的,没见过仇将恩报的。

张温却是立刻就反应了过来。

目光一亮,道:“三殿下好手段!”

“派人悉心照料,是时刻看守着朱允炆,但凡有人探病,一律以身体不适回绝;珍品药材可以让朱允炆保持‘重病’状态;太医日日问诊,他这病重不重就是太医一句话。”

“而加封亲王,还如此关心,三殿下就是宽容仁和,悌恤兄弟。”

“就是黄子澄、齐泰也挑不出毛病来,朝臣百姓还得赞三殿下一句,兄友弟恭。”



而后才开口解释道:

“诸位也知道,朝堂上有咱们淮西勋贵,但大明立朝多年下来,那些被皇爷爷请来朝廷任职,以及那些通过科举致仕的文人士子同样占据半边天。”

“那些文人最喜欢标榜自己忠贞、为国为民、体恤百姓、以黎民苍生福祉为己任,这种自命清高的名头。”

“文人与武将天生不对付,也是最喜欢拿这些事情参来参去的。”

“索性咱们也是要收手。”

“如果……让那些自命清高的文官认为,我朱允熥甫一登基,就让他们日日参奏而不得其结果的事情迎刃而解,明日这一仗是否就要容易许多了?”

朱允熥为什么一定要在今天晚上这么紧急的时候,把“侵占民田”的事情摆在明面上,摊开来讲?

第一是这件事情越早说越好。

这群人现在能支持朱允熥,立场关系只占了其中一部分,另外一部分目的,就是冲着更大的权利,更高的地位,可以更放开手脚收敛财富去的。

要是真等他们把朱允熥给扶上去了再讲。

这感觉像什么?

我裤子都脱了,你就给我看这?——难以接受。

还不如趁早就说,别把他们的期待拉那么高。

而更重要的。

则在于这第二个原因。

就是明天的一步棋了。

蓝玉他这群武将杀胚眼里,处理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杀!杀!杀!那群文官只不过是嘴厉害了点儿罢了。

但实际上真能这么做?

便宜皇爷爷老朱都不会这么干!

在此之前。

朱允炆在朝中素有贤名,尤其是翰林院之中以黄子澄、齐泰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士子,更是与他颇为亲近。

就算和朱允炆没那么亲近的一些文臣。

心里也都大概知道,朱元璋是要立朱允炆这个皇太孙的。

而他朱允熥又是什么名声和风评?

因此。

明天朝堂上会是幅怎样的情景。

完全可以想象。

难不成朱允熥真让蓝玉和常升他们提着刀在朝堂上,见一个反对的杀一个反对的?

素来乱世出忠贞之臣。

大明建立的时间说短不短,说长也不长,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的文人士子都是从元末暴乱那个时期走过来的。

对于其中的许多人来说,气节更甚于自己的生命,即便你是一句话便能人头滚滚的皇帝,他们也不会缩回脑袋。

对于这类油盐不进的文人士子,不是在朝堂上随便杀一两个人,就能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。

甚至有可能出现反效果——你越杀,他们越起劲。

至少图一个千古留名,后世史书嘛。

你全杀了?

天下文人士子何其之多,提起笔杆子就是要戳死你的架势。

而对于朱樉、朱棡、朱棣……他们这些藩王来说:嘿嘿嘿!感谢大自然的馈赠,我要奉天靖难喽~

这就又回到了之前分析出来的那个死局。

而唯一的破局之法就是,获得一部分文官的支持。

让淮西勋贵在「侵占民田」之事上撤手。

这就是他的投名状。

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。

文人士子的风骨、气节可以成为阻碍朱允熥的高墙,但你要是能给出他们想要的结果,那也可以成为助力!

说他们「冠冕堂皇」、「自命清高」,那是给淮西人听的。

朱允熥心里却知道。

这些文人或许迂腐了点,但其中许多人是真的心怀天下的。

……

乾清宫之内。



这些年来除了每日去大本堂和诸多皇子、皇孙一起听夫子讲课之外,可没人再教他别的了!

「这悟性,真是可怕!标儿啊,你这儿子比你强!」

「不过……不够,这当然还不够。」

朱元璋看向那群已经被朱允通唬得愣住的淮西勋贵。

前一刻还颇为柔和的目光。

突然就变得冰冷下来。

「这群骄兵悍将,看不到那么远的地方,还都是群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。」

他太知道蓝玉他们这群人是什么德行的了。

他们的脑子是直的、是贪的!

就算暂时被朱允熥这一番言之有理的话给震住了,但过后还是会觉得,这些事情还很遥远,为了那么遥远的事情,就放弃自己嘴里最大的一块肥肉,不值当。

果然。

经过半晌的沉默过后。

立刻就有人开口反驳起来了:

“三殿下说的……虽然有些道理,不过咱觉得,是不是有些太危言耸听了啊?”

“秦王、晋王、燕王……他们那些藩王都远在外地,还分散在大明各个藩镇,想要短时间之内联系起来,达成一致都不太可能,这些事情,一下子也不会发生的吧。”

“就是!我觉得,大不了咱就收敛点、隐蔽点,做得别太过火、太明显就是了!”

“……”

当有人出声反驳之后。

乾清宫之内,顿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,其他淮西勋贵也都给自己找起了各式各样的理由开脱了起来。

毕竟,人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。

正所谓“自古忠言逆耳”。

正是这个道理。

事情发展到这里,蓝玉、常升、张温几人都暗自松了口气:好在,虽然一下子戳到了这群人的动脉,但好在话说得不应,接下来只需要含糊过去就可以了。

涉及到这么多人的利益,本来就无解。

想到这里,蓝玉呵呵一笑道:“这些事情确实是后面的事情,咱们还是先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做了,明日,你得安安稳稳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去!”

这话是安抚淮西勋贵,也是提醒朱允熥:你再瞎闹,这位置可就不一定稳当了啊!

随着蓝玉发话,众人也停下了议论,重新安静下来,等着看朱允熥要怎么说。

朱允熥倒是面色如常。

没别的。

他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视角,当然知道这群人都是什么德行,讲道理要是能行,朱元璋也用不着三番两次对这群人动杀心了,所以他本来也没指望能跟这群人真正地好好讲道理。

他前面跟这群莽夫分析这么多。

说到底只是个铺垫。

前面的晓之以理,为的是后面的诱之以利。

顿了顿。

他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,缓缓开口道:

“我知道诸位叔伯公在意什么,你们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,都是有功之人,无论多大的好处都是该得的。”

“不仅如此,诸位叔伯公今日愿意支持我坐在奉天殿的位置上,我更不能让诸位叔伯公白白劳累一趟。”

朱允熥微微一顿。

看到诸多淮西勋贵蹙起的眉头都舒展了开来。

在他们脸上看到了自傲、得意等种种神色。

接着便后退一步。

神色郑重地朝众人微微拱手,道:“允熥在此允诺,这只是暂时的!眼下时局不稳,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待日后允熥把朝局稳定下来,把那个位置坐稳,各位叔伯公现在暂时损失的好处,日后必将加倍拿到!”

“咱们一起稳稳当当地坐拥大明天下!”



被张温这么一解释。

蓝玉、常升这些脑回路比较直的,一下子就理解了过来,面上齐齐露出恍然之色,看向朱允熥的目光里透露着一阵阵无语。

不是?这小孩脑袋瓜里都长了些啥?

怎么感觉这娃子不像十几岁的小伙子,倒像是个活了几十岁的老狐狸??

蓝玉蹙眉摸着下巴,上下打量着朱允通,道:“咱怎么感觉……你跟一个人有点儿像?”

他心里有这种感觉,一时之间又不太想得起来。

想了想,鹤庆侯张翼轻轻开口道:“像……像韩国公?”

蓝玉目光微微一亮。

点了点头道:“对对对!就是那个老狐狸!”

韩国公李善长,从朱元璋起事的时候就是他的军师,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是他坐镇管理后方,调度后勤粮草。

后来大明朝建立之时,封赏功臣,开国功臣之中封为国公的一共六人,便是徐达、常遇春之子常茂、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和李善长了。

而李善长还是居于其中首位,被朱元璋比作萧何。

大明建立之后,一度被朱元璋重用的文官,诸如张昶、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……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获罪,只有李善长一直安安稳稳干到了洪武十八年。

足见这老狐狸圆滑。

对于蓝玉这个说法,在场诸多淮西武将都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,他们是一群打直球的武将,对李善长的印象大多差不多:老狐狸、老银币。

眼前这位三殿下的操作。

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了。

过了片刻才有人意识到不太对,赶紧解释到:“呃那个啥……三殿下,咱不是在骂你哈……”

他们吐槽李善长老狐狸、老银币,至少也是私下里吐槽。

现在朱允熥还在场呢。

毕竟这位小狐狸今天是东宫三殿下,明天他们就要把他推到奉天殿的龙椅上称“陛下”了。

这多少有点不太合适了。

好在朱允熥似乎并不如何在意,只是淡然自若地朗声一笑,道:“韩国公乃是大明肱骨之臣,博闻广识,是有大智慧大谋略之人,皇爷爷还曾把他比作萧何呢。”

诸多淮西武将暗暗松了口气,立刻笑嘻嘻地找补一番:

“哈哈哈哈!没错没错,咱就是这个意思!”

“韩国公那老狐狸是活得久,而三殿下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谋略手段,比韩国公强!”

“……”

蓝玉嘿嘿一笑:“小狐狸好啊,小狐狸机灵!哪儿像那个朱允炆,死板无趣,整个就一书呆子,穿上了龙袍也不像太子,也不知道老爷子是怎么看得上他的!”

坐在一旁瑟瑟发抖的朱允炆,虽然堂而皇之地听着面前这群人在讨论怎么处理他,不过这种时候,他和吕氏是一句话不敢说的,只想捂着耳朵当一个透明人,生怕啥时候又惹到了这群杀胚。

内心只剩下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:我已经很惨了,勿cue!

与此同时。

朱元璋都被外面的气氛逗得噗嗤一笑,差点儿笑出声来,也好在外面的人都在说话,没人关注到他这边细微的动静。

看着帷幔之外的白色身影,朱元璋不住地满意点头。

虽说朱允熥算计的是朱允炆。

但如果从对朝堂格局的掌控,从一个帝王的视角来说,朱允熥这一番操作却是没得说的,当皇帝,享受权利的同时,如何维持国家的运转,如何稳定朝堂、稳定民心,都是需要研究的学问。

在这一点上。

他看得出来,朱允熥对的理解是很通透的。

「这滑溜劲儿,的确很机灵,懂得变通,不局限拘泥于寻常的路子,既困住了自己的竞争者,又堵住了朝臣百姓的嘴,顺带还能挣个好名声,的确是一箭三雕的处理方法。」

「确实有几分李善长的作风。」

说起李善长。

没人比他更加了解了。

从起事到大明建立,一直到大明皇朝逐渐站稳甚至安定下来,都少不了李善长在他身边出谋划策。

蓝玉这么比喻,朱元璋觉得还真没什么毛病。

「允熥这孩子,不论是心性还是头脑,都是块上好的料子!」

「虽说咱现在能一手掌控着整个大明天下,但处理平衡这些朝臣,与那些出口便是一堆堆大道理的文人周旋……却是花了许多年才慢慢变得得心应手起来。」

「这一点,允熥比咱要更强!」

「允熥如今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,竟然就已经可以想得这么周全,这一点绝不是单单一个机灵就够了,一定是对朝中那些文人的心理观察了解得十分细致才做得到。」

思索间。

朱元璋下意识地看向了另外一边的朱允炆。

在孙辈之中,朱元璋和朱允炆算得上是最亲厚的了,尤其是朱标去世之后,朱元璋带着朱允炆的时间就更多了。

忍不住就将两个人放在了一起比较起来。

「而在这方面,允炆却是极其欠缺。」

「蓝玉的评价虽然难听了点,但也是话糙理不糙,允炆行事常常不会变通,对课本上的知识固然能够对答如流,可离了课堂所学,就变得茫然了许多。」

朱元璋想起平日里对朱允炆提出的问题,朱允炆常常是和他的伴读黄子澄以及翰林院之中如齐泰之流,亲近偏向他的学士讨论请教,一起商量出来之后才将答案说给他听的。

就在不久之前。

朱允炆刚得知他“驾崩”的消息的时候,简直是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,一口一个“娘”。

朱元璋垂下眼眸,摇着头轻叹了口气。

「唉……吕氏该死一千次一万次,可允炆这孩子,他和允熥终归是兄弟,当真要到这种你死我活的地步吗?」

两个孙子的资质如何,高下立判,朱元璋心中也欣慰于自己在当下这种为难的时候,找到了朱允熥这么一个好苗子。

可朱允炆再不如。

始终也是他的亲孙子。

朱元璋本是农民出身,骨子里依旧保有着一些淳朴的习性。

譬如对结发夫妻马皇后的情分,譬如对儿子朱标毫无保留的宠溺与信任,譬如他对自己的自称,这么多年了,也还是更习惯用农民自称的“咱”,而非更加正式威严的“朕”。

他可以对别人冷血无情,甚至对有功之臣挥动屠刀。

但碰上自己的亲孙子,难免还是保有着心中的柔软。

此时不由陷入纠结之中……



乾清宫。

“启禀陛下,东宫二殿下和太子妃已经朝这边来了。”蒋瓛躬身抱拳禀报。

他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去东宫传消息。

见朱允炆和吕氏二人出了东宫,便先一步来乾清宫报信。

朱元璋双手负后。

虽然依旧和往日一般的皇权气势,可没人知道,他负在身后的双手却不自觉地握成了拳,心中竟有一丝紧张。

平日里的朱允炆自然是温良恭俭让,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,许多时候都能哄得他开心。

不过朱元璋也知道。

历来帝王只能称孤道寡,这个身份天然就会让他只能看到旁人恭谨的一面,即便是亲孙子也不例外。

可他年事已高,大明需要一位储君安定人心。

所以他才不得不以这种方法来观察朱允炆。

不仅是为了看看真正的朱允炆。更是决定,今日过后,哪些人要死,哪些人能活!

或许动辄便是无数性命灰飞烟灭,想到这一点,朱元璋内心也难免有了片刻波澜。

还是一旁的戴思恭提醒道:“那陛下得先藏起来了。”

朱元璋暗暗深吸了一口气,拳头松开,心里立刻就平静了下来,点了点头:“接下来就交给你们俩了。”

他是个铁血帝王,即便有心绪起伏也只会是转瞬一逝,该落屠刀的时候,连眉头都不会眨一下。

说完便神态自若地缓缓走回龙榻。

平静地坐在龙榻边缘。

“微臣遵命。”

戴思恭跟随在他的身后,站在龙榻侧旁,只是事到临头,就难以自抑地开始紧张起来,额头、手心都在冒汗。

蒋瓛将龙榻前方的金色帷幔拉下。

这帷幔是针工局特制的,从里面看外面一清二楚,但从外面却看不清里面的事物。

帷幔刚刚落下。

便听到“吱呀”一声,一名身着淡金色锦袍,俊秀温雅的少年走了进来,泪眼婆娑:“皇爷爷……”

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名穿着简朴、风姿颇佳的中年妇人。

同样垂首抹泪。

自然就是朱允炆和如今的太子妃吕氏了。

透过帷幔隐约看到戴思恭这位太医院院使的身影,二人心中自然没什么好怀疑的。

“皇爷爷,昨儿个孙儿还见您好好的,孙儿亲手给您煮的面您还吃了一大碗,今日怎么就……皇爷爷……”朱允炆朝龙榻走来,声泪俱下。

蒋瓛心中一惊。

立刻踏前一步抱拳躬身:“还请二殿下节哀,不过陛下之躯尊贵,皇家有规矩,只能劳烦二殿下和太子妃在帷幔之后道别了。”

朱允炆顿住脚步点头:“我晓得,只是皇爷爷他……唉……”

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。

大明以孝治天下,戴思恭和蒋瓛二人都在这里,这表面功夫无论如何都是要做到位的。

跟在他身后的吕氏面上悲伤之色不减,却是抬眸先后看了戴思恭和蒋瓛一眼,问道:“敢问蒋指挥使、戴大人,陛下去前,可曾留下什么说法?”

说完还不着痕迹地戳了戳朱允炆的后背。

朱允炆会意。

也抬头看向二人。

龙榻之上,朱元璋不由得目光一凜,暗道:「这吕氏……平日里倒是也为人低调、勤俭简朴、不争不抢,侍奉标儿和咱挑不出一点错处,今儿的反应是不是太机灵了?」

不过他也就是心里过了下这个心思。

自己身居九五之尊之位,旁人知道自己「驾崩」了,难免都是要想到这种事情的,也不能说吕氏就怎么样了。

面对吕氏和朱允炆的目光。

戴思恭和蒋瓛按照朱元璋的吩咐,同时摇头。

蒋瓛道:“事发突然,陛下没来得及交代什么,不过陛下虽然还没有公告天下,但曾数次和卑职提起,有意立二殿下为皇太孙之事,所以卑职也只能唐突找二殿下主持大局。”

闻言。

朱允炆不由一阵心脏狂跳,只觉得一阵气血涌上脑门。

好在他经常侍奉在朱元璋身边,虽然年纪不大,但也有些隐藏情绪的功夫,面上克制着没有露出喜色。

“接下来该如何,就请二殿下安排了。卑职便在门外看守,二殿下有事尽管吩咐。”交代完朱元璋的话,蒋瓛便抱拳告退,毕竟接下来是朱允炆的舞台。

戴思恭也从帷幔后走了出来,拱手一礼,紧随蒋瓛之后。

待蒋瓛和戴思恭离开。

朱允炆先是有些戒备地左右看了一眼,确认周围再没有旁人了,这才放下心来。

“这……娘,我……我现在该怎么办?”

“朝堂上那些……那些大臣们,会服从我吗?”

最开始的兴奋过后,朱允炆突然「接手」偌大的大明皇朝,一时之间没了主意,脑袋里竟似塞了一团乱七八糟的麻线,连线头都不知道在哪儿,甚至面上出现了慌张害怕的情绪。

只能转头看向吕氏求助。

见此情形。

龙榻上的朱元璋忍不住在心里暗叹了一口气,心中略有不满。

「允炆的确是个孝顺孩子,也颇为机灵,可有时候就是性子偏软了些,没什么太大的主见,如此大事竟然要询问深宫妇人!」

帷幔另一边。

吕氏也微微愣神了一下。

收拾好心中的欣喜冷静下来,道:

“孩子,不慌!没听到刚刚蒋指挥使的话么,不论你这个「皇太孙」的身份是否曾经公告天下,但锦衣卫是认你的!”

“而且这些日子以来,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隐隐猜测着你皇爷爷的心思,许多朝臣本来就认为你皇爷爷要册封你,再加上你勤修学问、礼敬师长,翰林院的学士、庶吉士们都十分认可你。”

“想来……他们都是不会为难于你的。”

朱允炆顿时心中一定,目光总算微微亮起,长舒了一口气:“没错,娘……娘您说的对!”

但转而又面露忧愁之色,其中还带了一丝恐惧:“可是娘,那些淮西武夫,尤其是蓝玉和常升他们那些人,都和前太子妃那一脉血缘亲厚……”

吕氏轻轻敲了敲朱允炆的额头。

她翻了个白眼,语气之中充满嫌弃和鄙夷:“傻孩子!名分上,你才是嫡长子!再说了,朱允熥那副蠢笨模样,是个扶不起的阿斗,你怕什么?”

“娘,我倒不是担心老三,只是……”

朱允炆微微低下了头,紧蹙着眉头,有些羞窘地道:“那些武夫粗鄙,他们都不喜欢我,每次看我的时候,眼睛里都跟藏了刀子一样,让我心里有点发毛。”

“等乾清宫的消息传出去,他们会不会……会不会……”

说到最后,朱允炆的声音都变得小了下来,可见着实害怕,淮西勋贵是谁?那都是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杀胚,心理素质弱一点的人,很难承受住那样的气场。

龙榻之上。

朱元璋一双眉头不由皱得越来越紧了。

面上也露出愁容。

「平日里咱看着这孩子恭顺,也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的,怎么遇着事儿,还没个娘们儿镇定……」

「现在咱“驾崩”了,你就是下一个皇帝,你手上握着的,是万人之上的权柄,你知道这权柄有多大么!?」

朱元璋不住地暗暗叹气,心中越来越失落下去。

就从朱允炆这番表现来看,实在并非帝王之姿,纵然这孩子的确温良恭俭、孝顺,可儒家这一套温良恭俭、以孝治天下,要求的是百姓、是臣子、甚至是亲王。

对于一个帝王来说,胆魄、决断力、眼界、应变力……与这些相比,那些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,根本无足轻重。

可偏偏……综合各方利弊来讲,朱允炆却又是当下情形之中,最适合立为储君的人选,毕竟他实在也不愿自己那些儿子们为了皇位骨肉相残。

「唉……这些都还能教!咱也只能撑着这把老骨头多几年,好好教教他帝王为君之道了……」

「标儿啊,你可知你给你爹留下个多大的难题?」

一时之间。

悲伤、担忧、愁闷都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。



现在好了——出现了—个朱允熥!

至少在目前看来,自己这个隐忍了多年的皇孙,是哪儿看哪儿都合适。

能不能搞定刘三吾这几个人都不重要。

毕竟他多少还是缺了个名分,这在礼法上是绕不过去的。

「不过这小子倒是也沉得住气。」

「刘三吾先论名分,再论礼数纲常,甚至直接指着允熥骂他篡位、弑君杀祖……」

「以他如今登位的把握,直接把自己放在了帝王的位置也在情理之中了,被人指着鼻子骂居然还是不愠不怒,不管他心中是否生气,这份喜怒不形于色,也算难得。」

朱元璋看着龙书案后方的朱允熥点了点头。

只见他此刻面上依旧是—副云淡风轻的样子,甚至还能带着淡淡的笑意。

「或者说……他早已料到这情形,心中有了成算?」

朱元璋双眼微眯,若有所思地看着朱允熥端详了起来。

……

“夫子还是和课堂上—样严厉啊。”面对刘三吾的—顿劈头盖脸,朱允熥不怒反笑,道。

刘三吾不禁感觉自己—拳打在了棉花上。

我现在在跟你讲“篡位”、讲“弑君”、讲“礼法纲常”!你跟我嬉皮笑脸地顾左右而言他?

—下子让刘三吾觉得。

自己像是在课堂上遇到了那些不受教的顽皮学生。

顿时气得胡子都吹了起来,厉声呵斥道:“三殿下,老夫没有在和你开玩笑!也请殿下莫要罔顾礼法纲常……”

詹徽和傅友文眼神惊慌地对视了—眼。

都忍不住蹙起了眉头。

内心—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:这死老头能不能看看眼下这情形谁是老大?他说他是皇帝都行,你作死别连累我们啊!

然而。

他们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雷霆大怒。

也没有什么八尺大汉、刀斧手从暗中跳出来。

只听到那个温润如玉的声音—如既往地平和:“学生有—问题想要请教夫子,不知《孟子四章》其三,是什么来着?”

刘三吾正在—旁吹胡子瞪眼。

不过他在皇宫里教授皇子、皇孙已有二十多年,作为夫子的习性深深印刻在了骨子里。

被朱允熥这么—问。

当即便下意识答道:

“《孟子四章》其三,孟子曰:‘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,得乎天子为诸侯,得乎诸侯为大夫。诸侯危社稷,则变置,牺牲既成,粢盛既絜,祭祀以时,然而旱干水溢,则变置社稷。’”

说完之后。

刘三吾才突然反应过来。

自己现在可不是在上课!现在是站在自己面前这臭小子,弑君杀祖!要篡位!

“你……”不过刘三吾刚想继续骂,却被旁边的詹徽和傅友文二人给拉住了。

詹徽拍着刘三吾的背,打断道:“刘先生消消气消消气!咱先听听三殿下怎么说。”

傅友文则是从上到下摸着他的胸口:“不错不错!做事情是要讲究证据的嘛!不如我们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说。”

现在人家摆明了就是要夺位。

你要是能争取那也罢了,你要是不能争取,还要指着人家的鼻子骂,你看人家容不容你?

他们觉得自己是时候表个态了,不然迟早得跟刘三吾—起在这里嘎了,他们不想悄无声息地死在这里,同时也不想刘三吾死在这里。

其—,是这样的人虽然死板,但值得人敬重。

其二,则是刘三吾在朝堂上的地位不容轻视,朝中那些靠科举进来的清流文官哪个没在翰林院待过,哪个不敬他刘三吾几分?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